小暑節氣,“不宜舉大事”,3個養生重點要切記
小暑節氣概述
小暑,作為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正式進入盛夏。此時,氣溫逐漸升高,但尚未達到極熱的程度,故稱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毙∈顣r節,高溫與多雨并存,暑濕交蒸,對人體健康構成挑戰。
氣候特點與健康影響
高溫多雨,暑濕交蒸
小暑期間,氣溫持續攀升,降水量增多,空氣濕度大,形成高溫高濕的環境。這種氣候特點易導致人體出汗過多,消耗大量體液,同時濕邪易困脾,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癥狀。
心煩氣躁,情緒不穩
盛夏時節,天氣炎熱,人心易煩,情緒波動大。中醫認為,暑易傷心,小暑時節應特別注意養心安神,避免大喜大怒,保持平和心態。
養生原則:不宜舉大事,注重調養
不宜舉大事,避免耗神勞力
小暑節氣,天氣酷熱,人體陽氣浮越在外,內守的陽氣相對不足。此時進行重大活動或劇烈運動,易耗神勞力,損傷陽氣,不利于身體健康。因此,小暑時節應盡量避免舉大事,注重身心調養。
三大養生重點
飲食調養:清淡為主,兼顧祛濕
清淡適量,補充蛋白質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應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飲食宜清淡,可多飲用白開水、淡茶水、綠豆湯等,少喝冰鎮飲料和甜飲料,以免傷脾胃生濕氣。同時,飲食上不能缺少蛋白質,可選擇魚肉、鴨肉、瘦豬肉以及豆腐、豆漿等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來源。
祛濕食物,清熱解暑
小暑時節,濕氣重,應多吃祛濕食物,如冬瓜、絲瓜、黃瓜、綠豆、赤小豆、薏米、山藥、蓮子等。這些食物具有清熱利濕、健脾養胃的功效,有助于緩解身重倦怠、食欲不振等癥狀。推薦食用綠豆百合蓮子羹,此羹有清心解暑、安神助眠、健脾養胃的功效。
避免生冷,保護脾胃
夏季氣溫高,人體內守的陽氣容易浮越在外,貪食生冷易損傷脾胃陽氣,引發腹痛、腹瀉等癥狀。因此,小暑時節應避免過多食用生冷寒涼食物,如冰淇淋、冰鎮水果等。如需食用水果,可選擇加熱后趁熱吃,既滿足人體需要,又不傷脾胃。
起居作息:避暑防涼,保證休息
避暑降溫,科學使用空調
小暑時節,應盡量避免在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高溫時段長時間戶外活動。外出時,應做好防曬措施,如戴遮陽帽、打遮陽傘、涂抹防曬霜等。室內可使用空調、風扇等降溫設備,但應注意溫度不要設定太低,避免直吹身體頭頸、腹部、腰膝關節等,以防感冒或引發其他疾病。建議空調溫度設定在26℃-28℃之間,并注意通風換氣。
保證睡眠,適當午休
小暑時節,雖然晝長夜短,但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應爭取晚上11點前入睡,保證7-8小時睡眠。中午有條件的話,可適當小憩20-30分鐘,有助于恢復精力,避開最熱時段。同時,應選擇吸汗、透氣的棉麻材質衣物,寬松舒適,利于排汗散熱。
防寒避風,保護關節
夏季防寒同樣重要。應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內,穿著過于單薄或暴露,以免風寒邪氣侵襲。夜間休息時,應留意室溫不可過低,盡量選取質地輕薄、柔軟的臥具,做好腹部、肩頸、膝蓋等部位的保暖工作。
精神調養:靜心養神,戒躁戒怒
靜心養神,避免大喜大怒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心易煩。此時應保持平和心態,遇事冷靜,避免大喜大怒??啥嗦犑婢彽囊魳?,看輕松的書籍,和朋友聊天或者練習深呼吸、靜坐冥想等活動,有助于安定心神。
點按穴位,緩解不適
可通過點按內關穴等穴位來緩解心煩、心悸等不適。內關穴在手腕橫紋中點向上3橫指兩筋之間,可使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以有酸麻脹痛感為宜,每次按揉3-5分鐘。
少看緊張新聞,保證充足睡眠
小暑時節還應少看讓人緊張、焦慮的新聞或影視劇,給自己留點兒獨處、放空的時間。同時保證睡眠充足,睡眠好,情緒自然更穩定。
行業趨勢與未來展望
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的日益重視,節氣養生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小暑節氣作為盛夏的開始,其養生原則和方法將更加受到關注。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對養生知識的深入了解,節氣養生將更加科學、系統、個性化。例如,通過智能穿戴設備監測人體生理指標,結合節氣特點提供個性化的養生建議;利用大數據分析,研究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在小暑節氣的養生需求和差異等。
Q&A
Q1:小暑時節為什么不宜進行重大活動? A1: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體陽氣浮越在外,內守的陽氣相對不足。此時進行重大活動或劇烈運動,易耗神勞力,損傷陽氣,不利于身體健康。 Q2:小暑時節如何飲食調養? A2:小暑時節飲食宜清淡適量,可多飲用白開水、淡茶水等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多吃祛濕食物如冬瓜、絲瓜等清熱利濕;避免過多食用生冷寒涼食物以保護脾胃陽氣。 Q3:小暑時節如何保證充足睡眠? A3:小暑時節應爭取晚上11點前入睡,保證7-8小時睡眠;中午有條件的話可適當小憩20-30分鐘以恢復精力;同時選擇吸汗透氣的衣物和床品利于排汗散熱和睡眠。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暑節氣養生應注重飲食調養、起居作息和精神調養三大方面。只有順應天時,科學養生,才能安然度夏,保持身心健康。
文章評論 (4)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