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戰背景:從合作到對抗
1. 曾經的盟友
時間回溯到2011年,阿里巴巴曾是美團的大股東之一,投資了美團的B輪融資,幫助美團在團購大戰中生存下來。然而,隨著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并,以及阿里拒絕繼續投資合并后的新公司,雙方關系開始出現裂痕。美團最終選擇接受騰訊的支持,阿里全面退出美團股東行列,從此兩者關系轉為對抗。
2. 本地生活的爭奪
阿里與美團的對抗,本質上是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的爭奪。阿里通過收購餓了么、整合口碑等資源,全面進軍本地生活;而美團則憑借強大的地推和配送團隊,迅速拿下到店餐飲市場。雙方在補貼大戰中“燒錢百億”,爭搶本地商戶、到店團購、商戶管理工具等,造成了大量沖突。
二、大戰爆發:補貼驅動下的市場爭奪
1. 補貼大戰的升級
2025年7月,阿里宣布下場加入外賣補貼大戰,淘寶閃購宣布啟動規模高達500億元的補貼計劃,將在未來12個月直補消費者及商家。美團也不甘示弱,迅速反擊,雙方發放了大量無門檻的外賣券,如“滿25減21”、“滿16減16”等,甚至出現了部分外賣“零元購”的現象。
2. 訂單量的激增與系統的挑戰
隨著優惠券的發放,用戶下單量劇增,不斷有用戶涌入淘寶閃購、美團兩大平臺下單。美團一度因用戶下單量突破歷史峰值,觸發了服務器限流保護,導致部分用戶出現短時服務異常。但美團迅速回應并恢復了服務,同時表示將確保受影響商家的評分及后續排名不受影響。
三、大戰影響:多方博弈與生態聯動
1. 消費者與商家的受益與困擾
對于消費者而言,補貼大戰帶來了超低價商品,激活了高頻消費場景。然而,長期可能形成價格依賴,一旦補貼退潮,訂單量可能驟減。對商家來說,補貼大戰帶來了訂單量的增加,但中小商家在補貼內卷中被迫承擔更高成本,生存壓力加劇。
2. 平臺的市場份額與戰略定位
補貼周期內,阿里系外賣業務訂單量將呈現階段性激增,但美團憑借成熟的履約網絡與用戶粘性,市占率穩定在60-70%左右。阿里的戰略重心并非外賣業務盈利,而是以高頻即時零售為流量入口,反哺電商、本地生活等生態板塊。美團則堅持自營、獨立,以本地生活為核心,向上滲透。
3. 行業進化的挑戰與機遇
補貼退潮后,平臺競爭將回歸履約效率與供給能力。美團、京東、阿里等都在積極探索技術驅動的硬實力比拼,如美團計劃投入200億元升級AI調度系統,阿里則依托淘寶流量優勢,通過AI大數據優化訂單結構。此外,服務質量、會員體系、精準營銷等精細化運營手段,將成為鞏固用戶心智的關鍵。
四、未來展望:雙寡頭格局下的穩態平衡
1. 市場格局的演變
若補貼延續至2026年,市場格局可能從當前“7:2:1”(美團:餓了么:京東)向“4.5:4.5:1”的雙寡頭結構遷移。阿里依托生態協同效應,有望將市占率提升至30%-40%,但短期內難以顛覆美團的規模優勢。
2. 用戶選擇的核心決策標準
對消費者而言,隨著競爭進入常態化,補貼帶來的價格紅利將逐步消退。配送時效與服務多樣性將成為選擇平臺的核心決策標準。平臺需要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3. 平臺的差異化競爭策略
平臺應采取差異化競爭策略,避免同質化補貼。通過技術創新、服務升級等方式,打造獨特的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Q&A
Q1: 阿里與美團的外賣大戰對消費者有什么好處? A1: 對消費者而言,補貼大戰帶來了超低價商品,激活了高頻消費場景,短期內享受到了實惠。 Q2: 外賣大戰對商家有哪些影響? A2: 對商家來說,補貼大戰帶來了訂單量的增加,但中小商家在補貼內卷中被迫承擔更高成本,生存壓力加劇。同時,連鎖品牌憑借資金優勢搶占份額,行業生態逐漸向“頭部化”傾斜。 Q3: 未來外賣市場的競爭格局會如何演變? A3: 未來外賣市場有望形成“美團主導、阿里追趕”的雙寡頭競爭格局。美團將憑借深厚的商家生態壁壘與持續的技術投入積淀保持行業領跑地位;阿里巴巴則依托生態協同效應提升市占率,但短期內難以顛覆美團的規模優勢。
文章評論 (1)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