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撈女游戲》是一款以“情感反詐”為核心的游戲,由知名導演胡耀輝及其團隊開發。游戲發售于2025年6月19日,旨在通過沉浸式體驗揭露情感操控手段,提高玩家對情感詐騙的警惕性。然而,游戲自發布以來,便因“撈女”標簽及涉及性別議題的內容而飽受爭議。
面臨的挑戰/問題
1. 性別議題敏感性
游戲名稱直接使用“撈女”標簽,被部分網友批評涉嫌污名化女性群體,加劇了性別議題的對立。B站等平臺因強化性別議題管控,對此類易引發群體對立的表述采取嚴格審查態度。
2. 輿論風險與平臺治理
游戲發售日被指刻意關聯社會悲劇事件,被視為消費社會悲劇煽動對立情緒,觸碰平臺紅線。同時,游戲PV發布后,大量用戶投訴其“煽動性別對立”“宣揚厭女情緒”,導致制作人胡耀輝的B站賬號被封禁。
采用的策略/方法
1. 游戲設計融入反詐教育
游戲內設“互助留言板”作為匿名安全社區,供玩家分享被撈經歷及反詐策略。通過472分鐘真人影像、200+選項探索38種結局,包含14萬字“戀情知識檔案”(783句配音),解析情感操控心理學原理。
2. 回應爭議與輿論引導
制作組在《制作組的信》中明確提到團隊不少成員都被“撈過”,旨在通過游戲反擊“情感操控”現象。面對輿論爭議,制作人回應稱“撈女現象客觀存在”,但游戲也探討了女性成為撈女的社會根源。
實施過程與細節
1. 游戲開發與測試
游戲開發過程中,團隊成員曾因拍攝壓力過大被送急救,部分開發環節依靠友情低價完成。游戲經過多輪測試,確保玩家能夠沉浸于故事情節中,體驗情感操控的危害。
2. 輿論風波與平臺處置
游戲發售前后,因涉及敏感性別議題而引發輿論風波。B站等平臺基于輿情風險與平臺治理邏輯,對爭議賬號進行封禁處理。同時,小紅書等平臺出現組織性差評和舉報行動,進一步加劇了輿論爭議。
結果與成效評估
1. 反詐教育成效
游戲上線首日即涌現大量玩家真實案例,如某玩家被女主播3個月騙取10余萬元等。這些案例通過“互助留言板”分享,提高了玩家對情感詐騙的警惕性。
2. 輿論爭議與影響
盡管游戲在反詐教育方面取得成效,但“撈女”標簽的片面性也加劇了性別議題的對立。部分網友質疑游戲強化性別對立牟利,制作人胡耀輝的B站賬號被封禁更是引發了廣泛討論。
經驗總結與啟示
1. 平衡社會議題與表達技巧
《撈女游戲》案例反映出社會議題創作的復雜性。在探討敏感議題時,需兼顧現實性與表達技巧,避免以偏概全的群體指控。游戲命名和表達方式應聚焦詐騙本質而非性別標簽,以減少輿論爭議。
2. 強化平臺內容治理與輿論引導
平臺在內容治理方面應建立更透明的規則,明確“污名化群體”等判定標準,并提供申訴通道。同時,應積極推動溫和討論,引導用戶聚焦解決方案而非對立,如反詐教育應超越性別議題。
3. 關注玩家反饋與持續優化
游戲開發者應關注玩家反饋,持續優化游戲體驗。在面對輿論爭議時,應積極回應玩家關切,通過公開信等方式解釋創作初衷與教育理念,以增強玩家對游戲的認同感和信任度。
Q&A
Q1: 《撈女游戲》為何會引發輿論爭議? A1: 游戲因使用“撈女”標簽涉嫌污名化女性群體而引發輿論爭議。同時,游戲發售日被指刻意關聯社會悲劇事件,被視為消費社會悲劇煽動對立情緒,進一步加劇了輿論風波。 Q2: 游戲在反詐教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A2: 游戲上線首日即涌現大量玩家真實案例,通過“互助留言板”分享提高了玩家對情感詐騙的警惕性。游戲設計融入反詐教育元素,有助于提升公眾對情感操控手段的認知與防范能力。 綜上所述,《撈女游戲》主演背刺事件案例研究揭示了情感反詐教育與性別議題爭議的復雜性。在探討敏感議題時,需平衡社會議題與表達技巧,強化平臺內容治理與輿論引導,并關注玩家反饋與持續優化游戲體驗。
文章評論 (2)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