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診斷胃炎被切全胃事件:醫院與患者家屬回應對比分析
一、事件背景與對比對象
2021年8月,河南省鄭州市的董女士因79歲的父親上腹部疼痛,帶其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鄭大一附院”)就醫。初步檢查顯示老人患有胃炎,但隨后在辦理入院手續時,被以“胃占位病變”收治。入院后的多項檢查均顯示老人為胃黏膜慢性炎,但科室的兩名醫生先后診斷老人為胃癌晚期,并進行了全胃切除手術。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老人胃部并未患癌,仍為胃黏膜慢性炎。患者家屬認為醫生涉嫌故意傷害,而醫院則對此事進行了回應。
二、醫院回應與患者家屬反饋
醫院回應
鄭大一附院醫患辦負責此事的王先生表示,涉事的王醫生和李醫生已受到院內處罰,包括停止執業一個月和取消2025年評先評優資格。王先生還提到,術前檢查中發現患者胃部有巨大面積的嚴重潰瘍,雖然儀器檢查屬于胃炎,但醫生根據專業經驗判斷,患者未來兩年癌變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采取了手術治療。醫院認為,事情發生后,院方的態度一直是積極的,沒有為患者家屬的維權設置障礙。
患者家屬反饋
董女士及家人對醫院的回應表示不滿。他們認為,醫生將炎癥誤診為癌癥并進行手術,涉嫌故意傷害犯罪。董女士表示,父親在術后遭受了巨大的身體和精神痛苦,且失去了全胃,生活質量大幅下降。他們多次向醫院維權未果,已準備向法院起訴維權。董女士還提到,早在2024年8月,警方已出具不予立案通知書,理由是沒有犯罪事實。
三、醫療事故鑒定結果
在鄭州市醫學會和河南省醫學會的兩次醫療事故鑒定中,專家均認定此事件構成二級丙等醫療事故,醫方承擔主要責任。鑒定報告顯示,醫方存在的過失行為包括對患者知情告知義務履行不到位、手術時機選擇不恰當以及術中未送檢快速冰凍病理等。這些過失行為導致患者喪失了藥物保守治療的機會,并造成了全胃缺失的損害后果。
四、醫生處罰與后續處理
醫生處罰
根據醫院回應,涉事的王醫生和李醫生已受到停止執業一個月和取消2025年評先評優資格的處罰。然而,這一處罰是否足以平息患者家屬的憤怒和不滿,仍有待觀察。
后續處理
醫院表示,在一定額度內可以與患者家屬進行協商賠償,但超過一定額度時,需要患方提供一定的依據,如通過法院來認定因果關系。然而,患者家屬堅持認為醫生涉嫌故意傷害犯罪,希望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雙方在此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導致后續處理陷入僵局。
五、優缺點與適用場景分析
醫院方面
優點:
- 擁有先進的醫療設備和專業的醫療團隊,能夠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 在事件發生后,醫院積極回應并采取了內部處罰措施,顯示出一定的責任感和擔當。 缺點:
- 在此次事件中,醫院存在醫療過失行為,導致患者遭受了不必要的痛苦和損害。
- 醫院在處理患者家屬維權問題時,未能充分滿足其合理訴求,導致雙方分歧加大。
適用場景:
醫院應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提高醫療質量和安全意識,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同時,在處理患者維權問題時,應更加積極、主動和人性化,以維護醫院的聲譽和形象。
患者家屬方面
優點:
- 對患者病情和醫療過程保持高度關注和警惕,有助于及時發現和糾正醫療過失行為。
- 在維權過程中,患者家屬堅持追求公正和合理賠償,體現了對法律和正義的尊重。 缺點:
- 在與醫院協商過程中,患者家屬可能過于堅持己見,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和妥協精神。
- 在追求刑事責任方面,患者家屬可能面臨較大的法律風險和不確定性。
適用場景:
患者家屬在維權過程中,應充分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和醫療事故處理流程,理性表達訴求并尋求法律援助。同時,在與醫院協商時,應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和妥協精神,以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六、總結與建議
綜上所述,此次老人診斷胃炎被切全胃事件是一起典型的醫療事故案例。醫院在醫療過程中存在過失行為導致患者遭受損害應承擔主要責任。然而,在處理患者家屬維權問題時雙方存在明顯分歧導致后續處理陷入僵局。 為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并妥善處理患者維權問題,建議如下:
- 醫院應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提高醫療質量和安全意識;
- 在處理醫療事故時,醫院應積極主動與患者家屬溝通協商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 患者家屬在維權過程中應充分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和醫療事故處理流程理性表達訴求并尋求法律援助;
- 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力度規范醫療行為保障患者權益。 通過本次對比分析我們希望能夠為公眾提供一份全面客觀的報道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此次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各方立場和訴求。同時我們也呼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優質的醫療服務。
文章評論 (3)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