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2021年7月13日晚間,擁有億級用戶的B站突然無法訪問,頁面顯示加載失敗。這一突發事件迅速登上各大熱搜榜,引發了廣泛討論。B站作為知名彈幕視頻網站,其用戶群體龐大,此次故障對用戶體驗和企業形象造成了嚴重影響。
面臨的挑戰/問題
CDN故障與網關問題
CDN(內容分發網絡)作為B站內容加速和負載均衡的關鍵組件,其故障導致用戶請求無法有效分發到各地區服務器節點,使得大量請求直接打到網關上。網關作為服務調用的入口,承擔了保護下游服務和統一負載均衡的使命。然而,在CDN故障后,網關未能及時開啟保護措施,如熔斷降級等,導致網關過載,服務調用鏈雪崩,最終造成整個系統癱瘓。
微服務架構的挑戰
B站采用微服務架構,將大系統拆分成不同的服務,如視頻播放、評論處理、推薦算法等。這種架構雖然提高了系統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但也帶來了高度依賴服務發現的問題。一旦服務發現系統(如Discovery)出現故障,整個系統將無法正確定位和處理請求,導致服務不可用。
采用的策略/方法
緊急搶修與故障定位
在故障發生后,B站技術團隊迅速啟動緊急搶修機制,通過監控系統和日志分析快速定位到CDN和服務發現系統的故障。同時,與云服務提供商(如阿里云)協作,共同排查和解決網絡訪問異常問題。
啟用備用方案與熔斷降級
在故障定位后,B站技術團隊立即啟用備用CDN節點和服務發現機制,以緩解系統壓力。同時,對部分非核心服務進行熔斷降級處理,確保核心服務的可用性和穩定性。
加強災備方案與高可用設計
此次故障暴露了B站在災備方案和高可用設計方面的不足。為此,B站加強了多機房容災能力,確保在單個機房故障時能夠快速切換到備用機房。同時,對系統架構進行了優化,提高了服務的容錯能力和彈性伸縮能力。
實施過程與細節
故障定位與搶修
- 時間節點:故障發生在2021年7月13日晚23:44分,B站技術團隊在幾分鐘內即開始排查問題。
- 協作機制:與云服務提供商緊密協作,共享監控數據和日志信息,快速定位故障點。
- 搶修措施:重啟CDN節點、切換服務發現機制、熔斷降級非核心服務等。
災備方案優化
- 多機房部署:在多個地理位置部署機房,確保單個機房故障時不會影響整體服務。
- 數據同步與備份:加強數據同步機制,確保各機房數據的一致性;定期備份數據,防止數據丟失。
- 自動化故障切換:開發自動化故障切換系統,確保在機房故障時能夠快速切換到備用機房。
高可用設計優化
- 服務容錯:提高服務的容錯能力,確保單個服務故障時不會影響整個系統。
- 彈性伸縮:根據系統負載動態調整服務實例數量,確保系統在高并發下的穩定性。
- 監控與告警:完善監控系統和告警機制,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問題。
結果與成效評估
經過緊急搶修和優化措施的實施,B站在故障發生后一個多小時內逐步恢復了部分功能,至14日凌晨2點15分,所有功能均恢復正常。此次故障對B站的用戶體驗和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影響,但通過快速響應和有效應對,B站成功挽回了部分損失。 在災備方案和高可用設計方面,B站通過此次事件深刻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并采取了有效措施進行改進。未來,B站將進一步加強系統架構的優化和災備方案的建設,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可用性。
經驗總結與啟示
加強技術監控與預警
建立完善的監控系統和告警機制是預防類似故障的關鍵。通過實時監控系統的運行狀態和性能指標,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問題,可以有效降低故障發生的概率和影響范圍。
優化系統架構與災備方案
采用微服務架構的企業應加強對服務發現系統的監控和維護,確保其在高并發下的穩定性和可用性。同時,加強多機房容災能力建設,確保在單個機房故障時能夠快速切換到備用機房,保障服務的連續性。
提高服務容錯與彈性伸縮能力
提高服務的容錯能力和彈性伸縮能力是應對高并發和突發故障的重要手段。通過增加服務實例數量、采用負載均衡策略、實現服務降級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可用性。
加強團隊協作與應急演練
加強與云服務提供商的協作機制,共享監控數據和日志信息,可以快速定位故障點并采取措施。同時,定期進行應急演練和培訓,提高團隊應對突發故障的能力和效率。
Q&A
Q1:B站崩了事件對用戶體驗有何影響? A1:B站崩了事件導致用戶無法正常訪問和使用B站的功能,如觀看視頻、發表評論等,對用戶體驗造成了嚴重影響。同時,該事件也引發了用戶對B站技術穩定性和可靠性的質疑。 Q2:B站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應對此次故障? A2:B站采取了緊急搶修、故障定位、啟用備用方案與熔斷降級等措施來應對此次故障。同時,加強了災備方案和高可用設計的優化工作,以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可用性。 通過本次案例研究,我們深刻認識到了技術監控、系統架構優化、服務容錯與彈性伸縮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對于互聯網企業而言,只有不斷加強技術建設和優化工作,才能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和可用性,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文章評論 (3)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