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題回顧與解讀
作文題內容
2025年上海高考作文題以“由‘專’到‘傳’,必定要經過‘轉’嗎?”為核心,要求考生圍繞有學者提出的“專”(專業文章)、“轉”(被轉發的通俗文章)、“傳”(獲得廣泛傳播的佳作,甚至是傳世文章)三類文章的概念,結合社會生活,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思考。
命題意圖分析
這道作文題旨在考察考生的思辨能力、對媒介生活的觀察以及對文學寫作與傳播之間關系的理解。命題者通過提出一個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激發考生的思考,鼓勵他們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展現個性化的見解。
二、名師點評與解析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張怡微的點評
張怡微教授認為,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對學生思辨要求較高,需要學生深入觀察媒介生活與文學寫作之間的關系,同時也需要辯證看待“轉”的介質和特點對心靈生活的影響。她指出,具有一般的傳播學常識會更有利于分析成文。例如,有些“轉”是文學經典通俗化的呈現,電影、電視劇、戲曲、游戲可以是經典小說的“轉化”,短視頻也可以是電視劇的“轉”,這有利于大眾傳播,也令知識不再獨具稀缺性。然而,過度訴諸簡化的“轉”,則不利于經典和復雜性的認識。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方笑一的解析
方笑一教授認為,2025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題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題目,針對當下的熱點文化現象,聚焦于文章的專業性、通俗化、傳播度、經典性四者之間的關系。他提出,將專業文章通俗化,才可能獲得巨大的傳播力,而海量的傳播又不等于文章具有經典性,讀者對經典性仍有期待。此外,他還指出,這個話題與現實息息相關,部分學者把專業文章、學術內容加以通俗化,通過網絡傳播獲得巨大的流量,社會影響力遠超傳統大學高墻內的所謂“權威學者”。然而,海量傳播通俗化的文章魚龍混雜,尤其是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產生后,催生了更多機器生成的快餐文章甚至垃圾文章,無法滿足讀者對文章專業性和經典性的需求。
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的見解
黃玉峰老師則從漢字的魅力入手,解讀了這道作文題的深意。他認為,“專、轉、傳”三個字,一個字就代表一種思想觀念,盡顯漢字的魅力。同時,這三個字也引導考生關注文章從專業到通俗再到傳播的過程。他提出,專業文章暗示有價值卻容易曲高和寡,價值被人們認識比較慢、比較困難,比較小眾;而“轉”即通俗文章,意味著更容易被廣泛接受,卻往往缺乏深刻的價值;“傳”則意味著歷經時間這個關鍵變量的洗禮,人們終于意識到其價值所在,獲得了流傳后世的地位。此外,黃老師還特別強調了“必定要經過”這一發問的深意,引發考生對這種充分性是否存在的思考,以及還需要什么其他條件或要素。
三、如何寫好這篇作文
深入理解命題思路
寫好這篇作文的首要任務是深入理解命題思路,明確文章的主題和立意。考生需要準確把握“專”“轉”“傳”三者的關系,并結合社會生活進行思考。可以從文章的專業性、通俗化、傳播度、經典性等方面入手,分析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影響。
構思作文框架與選材
在明確主題和立意后,考生需要構思作文框架,從日常的素材積累中挑選合適的材料。可以圍繞一些熱點文化現象、網絡傳播案例、經典文學作品等進行闡述,確保文章內容充實、結構清晰。同時,要注意詳略得當,突出重點。
展現思辨能力與個性化見解
這道作文題對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在寫作過程中,考生需要深入分析問題,提出獨到見解。可以通過對比、舉例、引用等方式來加強論證,展現自己的思維邏輯性和深刻性。同時,也要注意保持個性化的語言風格,讓文章更加生動有趣。
注意文章的語言與表達
最后,考生還需要注意文章的語言與表達。要力求語言流暢、準確、生動,避免使用過于晦澀或專業的術語。同時,要注意段落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在表達上,可以運用比喻、排比、設問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四、常見問答(Q&A)
Q1:這道作文題是否要求考生具備傳播學知識? A1:雖然具備傳播學知識有助于分析成文,但并非必要條件。考生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理解來闡述“專”“轉”“傳”三者的關系,展現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個性化見解。 Q2:如何避免在寫作過程中陷入套路化? A2:考生可以通過多角度思考、運用生動案例、保持個性化語言風格等方式來避免套路化。同時,要注意審題準確,對題目的意思和命題者的意圖有準確把握。 Q3:如何確保文章內容充實、結構清晰? A3:考生可以在構思作文框架時,明確每個段落的主題和要點,確保文章內容有條理地展開。同時,要注意選材的多樣性和典型性,通過生動的案例和事實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通過名師的解讀和解析,我們對2025年上海高考作文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道作文題不僅考察了考生的思辨能力和社會洞察力,更引導我們關注文章從專業到通俗再到傳播的過程中的內在規律和影響因素。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在寫作過程中展現出自己的獨特思考和見解,寫出一篇精彩紛呈的文章。
文章評論 (4)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