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題亮相:由“?!钡健皞鳌?,必定要經過“轉”嗎?
6月7日,2025年上海高考作文題正式揭曉:“有學者用‘專’‘轉’‘傳’概括當下三類文章:‘?!笇I文章,‘轉’指被轉發的通俗文章,‘傳’指獲得廣泛傳播的佳作,甚至是傳世文章。他提出,專業文章可以變成被轉發的通俗文章,而面對大量‘轉’文,讀者又不免期待可傳世的文章。請聯系社會生活,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與思考?!?這道題目一經公布,便引發了考生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它不僅緊扣時代脈搏,還要求考生具備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辨能力。
二、名師點評:多角度解析作文題深意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張怡微:媒介生活與文學寫作的辯證關系
張怡微教授認為,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對學生思辨要求較高,需要學生深入觀察媒介生活與文學寫作之間的關系,同時也需要辯證看待“轉”的介質和特點對心靈生活的影響。在她看來,具有一般的傳播學常識會更有利于分析成文。 例如,有些“轉”是文學經典通俗化的呈現,電影、電視劇、戲曲、游戲可以是經典小說的“轉化”,短視頻也可以是電視劇的“轉”。這種轉化有利于大眾傳播,使知識不再獨具稀缺性。然而,過度訴諸簡化的“轉”,則不利于經典和復雜性的認識。傳世文章需要重復與傳遞,新媒介的出現增添了一種知識傳播的可能,但海量傳播通俗化的文章魚龍混雜,尤其是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產生后,催生了更多機器生成的快餐文章甚至垃圾文章,無法滿足讀者對文章專業性和經典性的需求。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方笑一:文章四性關系的深入探討
方笑一教授指出,2025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題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題目,針對當下的熱點文化現象,聚焦于文章的專業性、通俗化、傳播度、經典性四者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題目所呈現的四者關系主要有兩層:一是文章的專業性和通俗化之間的關系,二是文章的傳播度和經典性之間的關系。 方教授進一步解釋,將專業文章通俗化,才可能獲得巨大的傳播力,而海量的傳播又不等于文章具有經典性,讀者對經典性仍有期待。他強調,這個話題絕對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問題,而是與現實息息相關。如今,部分學者把專業文章、學術內容加以通俗化,通過網絡傳播獲得巨大的流量,社會影響力遠超傳統大學高墻內的所謂“權威學者”。然而,意涵深邃、文字雋永、啟人心智的經典傳世文本,永遠不能單純以傳播量的大小來論其高下。
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漢字魅力與思辨能力的雙重考察
黃玉峰老師則從漢字的角度解讀了這道作文題。他認為,“?!薄稗D”“傳”三個字,盡顯漢字的魅力。命題人似乎在引導人們關注中國文字的妙處,理解三個概念的關系,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同時,也引導學生更加熱愛中國文化。 黃老師解釋,“?!贝韺I文章,暗示有價值卻容易曲高和寡,價值被人們認識比較慢、比較困難,比較小眾;“轉”即通俗文章,意味著更容易被廣泛接受,卻往往缺乏深刻的價值;“傳”則意味著歷經時間這個關鍵變量的洗禮,人們終于意識到其價值所在,獲得了流傳后世的地位。題目引導學生思考過程中,特別提到了“必定要經過”,即追問這種必然性關系是否存在,進一步引發對這種充分性是否存在的思考,以及還需要什么其他條件或要素。
三、作文題背后的深意:思辨能力與時代脈搏的緊密結合
思辨能力是考察重點
近年來,上海高考作文命題呈現出鮮明的特點,其中之一便是思辨能力成為考察的重點。這道作文題也不例外,它要求考生能夠深入分析問題,提出獨到見解,展現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面對這樣的題目,考生需要深入理解作文的命題思路,明確文章的主題和立意,這是寫好一篇作文的基礎。
緊密貼合時代脈搏
這道作文題還緊密貼合了時代脈搏,緊跟社會熱點。它要求考生不僅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還要具備敏銳的社會洞察力。考生需要聯系社會生活,從專業文章、通俗文章、傳世文章的關系中,思考媒介生活與文學寫作之間的辯證關系,以及文章四性之間的內在聯系。
激發考生創新思維
此外,這道作文題還旨在激發考生的創新思維。它鼓勵考生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展現個性化的見解。考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探討由“?!钡健皞鳌钡谋厝恍躁P系是否存在,以及還需要什么其他條件或要素。這樣的作文題對于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磨煉他們對現象、觀點的分析判別能力、邏輯推演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四、寫作指導:如何寫好這篇作文?
深入理解題意
首先,考生需要深入理解題意。要明確“專”“轉”“傳”三個概念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同時,要理解題目中的“必定要經過”這一發問所蘊含的深意。
構思作文框架
其次,考生需要構思作文框架??梢詮膶I文章、通俗文章、傳世文章的關系入手,探討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可以結合具體事例進行分析和論證,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注重思辨和邏輯
在寫作過程中,考生要注重思辨和邏輯。要能夠深入分析問題,提出獨到見解。同時,要注意文章的邏輯性和條理性,確保文章結構清晰、層次分明。
語言表達要精準
最后,考生需要注意語言表達的精準性。要用簡潔明了的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同時,要注意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結語:作文題背后的教育意義
這道高考作文題不僅考察了學生的文字功底和思辨能力,更蘊含了深刻的教育意義。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和文化現象,思考媒介生活與文學寫作之間的辯證關系。同時,也鼓勵學生展現個性化的見解和創新思維。相信通過這樣的題目訓練,學生們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更能夠培養出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辨能力。
文章評論 (2)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