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名規定
1. 法律規定
我國關于起名的法律規定主要來源于《民法通則》(現已被《民法典》部分替代)、《民法典》以及《人名規范用字表》等。
- 《民法通則》及《民法典》: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自然人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但在特定情況下,如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取扶養人姓氏、有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等,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少數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 《人名規范用字表》:規定了取名用字的范圍,新生兒的取名用字應在8000個規范字中選取,同時恢復了一些曾被廢除但仍在使用的異體字,以滿足人們的用字需求。
2. 優缺點分析
- 優點:法律規定明確,保障了公民的姓名權;規范了取名用字,避免了因用字不當而引發的社會問題。
- 缺點:對于“不違背公序良俗”的界定較為模糊,可能引發爭議;異體字的恢復使用也可能引發關于用字規范的討論。
3. 適用場景
起名規定適用于所有新生兒及需要起名的公民,確保每個人的姓名都符合法律規定和社會規范。
二、改名規定
1. 法律規定
我國關于改名的法律規定主要來源于《民法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 《民法典》:自然人決定、變更姓名的,應當依法向有關機關辦理登記手續。民事主體變更姓名的,變更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其具有法律約束力。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公民變更姓名,依照規定辦理。未滿十八周歲的人需要變更姓名的時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養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十八周歲以上的人需要變更姓名的時候,由本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2. 改名程序與所需材料
- 程序:由需要更改名字的本人或監護人向戶口所在地派出所提出申請,并把需要改名的理由寫充分。然后,到當地派出所戶籍室辦理,戶口登記機關認為必要的時候,可以向申請人索取有關變更或者更正的證明。最后,根據年齡不同,按照法律規定進行變更登記。
- 所需材料:申請人的書面申請(16歲以下的,由其監護人提出申請)、戶口簿、居民身份證等。如果是機關、團體、學校、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還需提交單位、學校人事部門準予變更證明。
3. 優缺點分析
- 優點:法律規定明確,程序清晰,保障了公民的改名權;變更登記手續簡便,方便公民辦理。
- 缺點:改名理由的充分性可能因個人主觀判斷而異,導致審批標準不統一;部分情況下,改名可能引發一系列法律和社會問題,如身份證明文件的更新等。
4. 適用場景
改名規定適用于所有需要變更姓名的公民,包括但不限于因父母離婚或再婚、名字中含有不易識別的冷僻字、依法被收養或收養關系發生變更、姓名諧音或含義容易造成誤會或歧視等情況。
三、起名與改名規定對比
1. 對比表格
項目 起名規定 改名規定 法律依據 《民法通則》、《民法典》、《人名規范用字表》 《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權利保障 保障公民姓名權 保障公民改名權 用字規范 8000個規范字中選取,恢復部分異體字 無特定用字規范 程序要求 無特定程序要求,但需符合社會規范 需向戶口所在地派出所提出申請,并辦理變更登記 所需材料 無特定材料要求 書面申請、戶口簿、居民身份證等 適用場景 新生兒及需要起名的公民 需要變更姓名的公民 2. 優缺點對比
- 起名規定:優點在于規范了取名用字,避免了因用字不當而引發的社會問題;缺點在于對于“不違背公序良俗”的界定較為模糊,可能引發爭議。
- 改名規定:優點在于法律規定明確,程序清晰,方便公民辦理;缺點在于改名理由的充分性可能因個人主觀判斷而異,導致審批標準不統一。
四、適用場景說明
- 起名規定:適用于所有新生兒及需要起名的公民,確保每個人的姓名都符合法律規定和社會規范。
- 改名規定:適用于所有需要變更姓名的公民,包括但不限于因個人原因、家庭原因、社會原因等需要變更姓名的情況。
五、常見問題Q&A
Q1:起名時可以選擇異體字嗎? A1:可以。根據《人名規范用字表》的規定,部分曾被廢除但仍在使用的異體字已被恢復,以滿足人們的用字需求。但需注意,選擇異體字時應確保其符合社會規范和法律法規。 Q2:改名需要哪些材料? A2:改名需要準備書面申請(16歲以下的,由其監護人提出申請)、戶口簿、居民身份證等材料。如果是機關、團體、學校、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還需提交單位、學校人事部門準予變更證明。 Q3:改名后,原有的身份證明文件需要更新嗎? A3:是的。改名后,原有的身份證明文件(如身份證、戶口本、駕駛證等)需要更新,以確保個人信息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綜上所述,我國法律對起名與改名有著明確且詳細的規定,旨在保護公民的姓名權,確保姓名使用的合法性與規范性。在起名與改名時,公民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姓名符合社會規范和法律法規的要求。
文章評論 (2)
發表評論